十九大報告明确提出,新時代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實現内涵式發展。一流本科和一流本科教學,是内涵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2016 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 “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歸根結底,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最具标志性的内容就是要培養一流人才。因此,培養一流人才是中國高等教育新時代内涵式發展的最核心的标準。培養一流人才,基礎和核心是一流本科。要辦好一流本科,必須有一流專業做支撐。
圍繞第十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的主題“一流本科教學:課程•師生•方法”,我就“三個一流”即“一流本科,一流專業,一流人才”
與大家交流。主要講四個方面的内容:一、高等教育的新形勢;二、高等教育的重點任務; 三、本科教學的“喜”與“憂”;四、本科教學的“變軌超車”計劃。
-
高等教育的新形勢
前不久,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同志給教育部直屬機關黨員上了一次黨課,也是一場十九大報告的學習輔導。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要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陳寶生部長說,教育系統,特别是高等教育系統應該對十九大報告有更深的理解。十九大報告是一份曆史性的重要文獻,應該好好學習;學好十九大報告對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至關重要。
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是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中華民族面貌發生前所未有變化的偉大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斷增強走向成熟的偉大時代;是中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斷提高,日益走進國際舞台中央,為解決人類發展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偉大時代。對高等教育系統而言,其中的“四個自信”要轉化成為教育自信。中國高等教育是不是強國,必須在國際視野下看我們有沒有影響力、有沒有感召力、有沒有塑造力,是不是開始走進世界舞台中央,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中有沒有貢獻中國方案。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基礎工程。高等教育的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等教育在新時代承擔着新的使命:
第一,目标更高了。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提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如果沒有高等教育的人才、科技支撐和服務,七大戰略和這些“強國建設”就都難以完成。一句話,實現新時代的國家戰略和目标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撐和引領。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由于高等教育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系,因此,高等教育強國要在教育強國中先行實現,才能面向新時代、赢得新時代、領跑新時代。
第二,任務更硬了。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中心,提升教育質量、推進教育公平是兩個重要支點。十九大報告講教育的部分有300多個字,内涵豐富,尤其是其中動詞的使用與以往不同。比如,以前是“把立德樹人當作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十九大報告是“落實立德樹人”,“當作”是号召,“落實”是目标。以前說“實施素質教育”,十九大報告是“發展素質教育”。我們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新時代素質教育的新突破。原先素質教育更多地體現在知識層面,如增加人文素養知識,現在要融知識、能力、素質培養于一體。我們要通過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血性和“狼性”。大學生如果沒有血性就不會有家國情懷,沒有“狼性”就不會有團隊精神,就不會敢于冒險、敢于失敗。所以,素質教育不是實施的問題,而是發展的問題。以前提“促進教育公平”,十九大報告提“推進教育公平”。以前提“推進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十九大報告則提出:加快“雙一流”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
第三,需求更迫切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這意味着,高等教育今後的使命非常神聖、任務非常艱巨,我們的責任非常大。高等教育界的同行們,隻有真的把一流本科教學這件事情落實了、做好了,才能讓“更加迫切、更加強烈”的事情夢想成真,否則就是空想。
在新時代,面對新的曆史使命,我們要深入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習近平教育思想指導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習近平教育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理論體系的核心内容,内容非常豐富、系統,思想極其深刻高遠,對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指導意義,我們要深刻領會思想實質、準确把握科學内涵,有力推動工作實踐。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的時候曾經兼任閩江學院的校長,他這一時期的高等教育思想,還需要進一步搜集整理。
習近平教育思想包括六個方面:關于黨的教育方針的新描述、新說法;關于教育的根本任務的再确認;關于如何辦好中國大學的新标準;關于怎麼培養人才的新要求;關于教師的德才要求;關于教育戰線特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黨建工作。我講幾點學習習近平教育思想的粗淺體會。
第一,深刻領會“四為服務”的教育方針。習近平總書記講教育方針,特别強調高等教育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以前我們隻講“兩為服務”,講教育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人的發展服務,現在我們要強調“四為服務”。“四為服務”是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新使命。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是緊密的伴生關系,高等教育已經與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聯系在一起。
第二,深刻領會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把教育的根本任務确立為立德樹人,也就是說大學既要教書還要育人。育人包括培養學生的政治素質和專業本領。高等學校的天職是教書育人、是人才培養,而不是科學研究、不是社會服務,也不是文化傳承創新。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強調的。
第三,深刻領會紮根中國大地的辦學要求。要紮根中國大地,辦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中國高等教育。紮根中國大地不是關起門來辦大學,而是要向世界提交中國模式、中國方案。
第四,深刻領會德才兼備、德學兼修的育人要求。德才兼備是結果,德學兼修是過程。在培養過程中既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品德,使學生德才兼備,使學生“又紅又專”。
第五,深刻領會對教師的德才要求。教師必須是“四有”教師,必須做到“四個相統一”,即: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和學術規範相統一。一些專業課教師誤以為育人是思政課的事。我們現在強調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所有的課程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所有的專業都要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大學裡,對學生思想最有影響的往往是那些專業課的大師,其影響往往比年輕的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還要大。我自己就深有體會。20多年前我在廈門大學讀博士,師從潘懋元先生。中央電視台的“大師”欄目曾采訪我,問我什麼叫“師範”。我這麼理解:德高為師、身正為範,潘先生的一言一行就很好地诠釋了“師範”的内涵。潘先生是我國高等教育學界的泰鬥,學問不必多說,他的言傳身教,對我的人生産生了很大的影響。我經常講,能做潘先生的學生是我一輩子的幸福,從他身上我深深體會到一位教師教書育人的影響有多大。
第六,深刻領會加強高校黨建的保障要求。總結十八大以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經驗,其中重要的一條是政治标準開始明晰了,高校黨的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績。
我們對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做如下基本判斷:
第一,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整體上進入世界中上水平,開始進入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第一方陣。
第二,中國高等教育開始與國際高等教育最新發展的潮流包括發展理念和發展标準同頻共振。從20世紀90年代到世紀之交,發達國家高等教育一直在關注質量,我們的關注點主要在發展規模上,當時我們與發達國家不同步。現在全世界高等教育隻有一個關鍵詞——質量。我們提出的内涵式發展其實也是聚焦質量。世界上高等教育發展的最新理念是“學生中心”,我們也提出了“學生中心、産出導向、持續改進”。中國高等教育無論是在院校評估還是在專業認證中,“學生中心”的理念開始成為共識。在高等教育主流理念上,我們開始與國際高等教育發達國家同頻共振。
第三,中國高等教育與世界高等教育從整體上來說是追趕與超越、借鑒與自主、跟跑與領跑交織交融,有落後的,有跟跑的,個别還有領跑的。比如在創新創業教育,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即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等方面開始領跑。
第四,世界高等教育開始傾聽中國聲音、融入中國元素。我們已經開始走出國門,用中國标準評估、認證世界高水平大學。今年6月,我們到美國參加《華盛頓協議》正式成員大會。高等教育“富人俱樂部”開始認真傾聽中國的理念、中國的經驗,認為中國的經驗應當作為今後認證标準的重要内容。這提示我們,對中國高等教育再也不能妄自菲薄。如果我國的高等教育都是落後的,怎麼談得上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反過來,如果一提“高等教育強國”,以為我們都是領先的,那也不需要再建設了。
從總體上看,中國高等教育發生了以下四大變化:
第一,高等教育在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變了。之前,我們強調更多的是高等教育的基礎和支撐作用,現在我們要強調高等教育支撐和引領作用并重,而且引領的分量要加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想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可持續發展,最大的紅利、最重要的牽引力就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要發揮好這種作用。
第二,發展階段變了。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從大衆化階段向普及化階段轉變。中國高等教育2002年進入大衆化時期,毛入學率達到15%。 15年後的今天接近45%,再過兩到三年将超過50%。毛入學率達到50%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新階段——普及化階段的标志。中國高等教育隻用十幾年的時間就将完成從大衆化向普及化的轉變。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進入大衆化階段,意味着其高等教育是重要的;進入普及化階段,意味着高等教育開始成為其國民的基本需求,國民要想在職業生涯裡發展得好,必須首先接受高等教育。
第三,類型結構變了。當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展到高級階段,引領國家發展的一定是多樣化的高等教育,而不是類型單一的高等教育。不同類型的學校都可以成為國家隊,在人才培養方面尤其如此。最近,我們對清華大學進行了本科教學審核評估。評估時我特别講了幾點意見:我們不在乎清華大學的小衆人才培養,在乎清華大學對全體學生的培養;不在乎清華大學的一流學科建設,在乎清華大學的一流專業和一流課堂建設;不在乎清華大學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在乎清華大學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不在乎清華大學在中國是不是一流,在乎清華大學在世界上有沒有感召力,能否讓清華大學的方案變成世界方案。如果做到了這四點,清華大學就是一所世界一流大學。我很贊同清華大學邱勇校長所說的,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學的底色。一流教學就是要讓一流大學的一流本科底色彰顯出來。
第四,環境格局和坐标變了。我們的舞台是世界舞台,我們的坐标是國際坐标,我們的競争是國際競争。因此我們不僅要參與國際競争,我們還要參與國際高等教育治理,參與國際高等教育标準的制訂。
一流大學必須有卓越的教學。當我們還在大張旗鼓地宣傳以學科為中心的時候,世界一流大學已經開始瞄準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
英國正在從國家層面上回歸教學,發動一場以提升質量為核心的教育大變革。2016年英國教育部發布的《英國高等教育白皮書》指出,知識經濟體的成功體現為教學卓越、社會流動和學生選擇。白皮書的“教學卓越框架”提出:圍繞以學生為中心提升教學質量,确保每一個學生得到良好的教學體驗,鼓勵原創思維,推動參與,為在全球範圍内工作做準備。強調教學與研究具有平等地位,優秀教師與優秀研究人員享有同樣的專業認可度、職業機會和薪酬待遇。根據近三年退學率、學生滿意度和畢業生就業率等指标進行“金銀銅”高校排名,以便學生了解哪些高校的教學水平高。隻有參加“金銀銅”排名的高校才有資格提高學費。高校專業教學應激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增加畢業生就業,尤其是在高技術産業領域就業。
美國卡耐基教學促進會1998年發布了《重塑本科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2001年,又發布了《重塑本科教育:博耶報告三年回顧》。這兩份報告引起了美國研究型大學對本科教育的強烈關注,對本科教育改革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哈佛、斯坦福、MIT等“超一流”大學紛紛回歸本科教育,啟動本科教學改革。2006年,哈佛大學本科生院院長哈瑞•劉易斯在《失去靈魂的卓越》一書中指出,沒有一流本科的“一流大學”是失去了靈魂的卓越!沒有一流本科的“一流學科”是忘記了根本的一流!
近年來,美國一些“超一流”大學紛紛“回歸”本科教育。斯坦福大學2012年發布了“本科教育報告”,2015年又發布了“斯坦福大學2025計劃”。約翰•亨尼斯校長在報告中說,斯坦福大學是一所偉大的教學與研究型大學,要像對待科研一樣重視與支持教學,這不僅可能,而且很重要!以前關于本科教育的讨論都陷入了“把教育改革局限于如何重新安排船上的座椅,而不是對輪船的航向進行深思熟慮的讨論”的誤區,新一輪本科教育改革的關注點不應僅僅指向大學應該教什麼,還要關注大學應該怎麼教;同時要關注學生應該怎麼學、學得怎麼樣。斯坦福大學提出如下21世紀本科教育目标:
掌握知識(Owning Knowledge):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融合,知識的深度與廣度融合,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分析哲學。
磨煉能力(Honing Skills and Capacities):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批判性閱讀能力、美學與審美能力、形式和定量推理能力、曆史思考能力、科學分析能力、創新創造能力。
培養責任感(Cultivating Responsibility):包括個人和社會責任感、倫理和道德、跨文化跨種族認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包容慷慨的品質以及富有同情心。
自适應學習(Adaptive Learning):掌握知識遷移能力,即運用所學知識能力去創建新的連接,解決新問題,應對各種外界挑戰和機遇,逐步形成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習慣,成為創新型人才。
麻省理工學院2014年發布《麻省理工學院教育的未來》,2016年發布《高等教育改革的催化劑》。拉斐爾•萊夫校長指出,高等教育到了一個轉折點,我們必須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單個的變革主體是不夠的,必須讓全體教師、大學的高級管理層、學科和專業負責人、科研團隊都參與進來。要讓學生學會反思、(與同伴和專家)讨論、學科思維、自學和掌握學習。麻省理工學院正在推動教學方法改革,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師授課(Chalk and talk)的被動學習, 倡導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探究式學習(Discovery learning)、項目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從做中學(Learning by making)、實踐學習(Hands-on learning)、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自我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同伴互學(Peer learning)和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關于如何建設一流大學,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隻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同年,在教育部第26次咨詢會上,劉延東同志指出,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指示。提高人才培養能力,要向課堂教學要質量,向社會要教學資源;要建設學校質量文化;要推廣三大先進理念;工程教育質量标準要與國際實質等效。陳寶生部長講得更加铿锵有力:立德樹人要落實在提高本科教學水平上。提高教學水平,基礎在本科,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沒有高質量的本科,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學;高校領導不抓教學,不是失職就是渎職,至少是不稱職;抓質量就是抓責任、抓标準、抓激勵、抓評估;要建設質量文化,引領質量發展。陳寶生部長還提出過教育的“四個回歸”,即:回歸常識,教育的常識是讀書;回歸本分,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書育人;回歸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養人才;回歸夢想,教育夢就是報國夢、強國夢。陳部長說,教學決定生存,學校為教學而建;離開教學,校長就不是校長,教授就不是教授,大學就不是大學;質量決定興衰。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要做好“四個一流”的統籌:
一流大學是目标。一流大學是中國硬實力、軟實力、巧實力的象征,國家發展需要一流大學的支撐和引領。
一流學科是條件。但是,一流學科不等于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總和也不等于一流大學。
一流本科是根本。沒有一流本科,建設一流大學是自娛自樂。
一流專業是基礎。一流專業是一流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隻有真的把課程、教師、教學、學生及教學方法技術都在專業這個平台上整合好,把專業建紮實,把一流本科辦好,培養一流人才的目标才可能實現。
一所成熟的大學、一位有定力的校長或書記、一名有情懷的教師,應該時時把本科教學捧在手裡、抱在懷裡、扛在肩上、頂在頭頂!現在有不少校長、書記開始帶頭回歸本科教育,這是好現象。
二、高等教育的重點任務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要做好示範引領、推進公平、優化結構、推動融合、鼓勵創新、倡導質量文化六個方面的重點工作。教育部目前正在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努力謀劃教育“奮進之筆、得意之作”,打好高等教育提升質量、推進公平、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攻堅戰。近期教育部将啟動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版,即卓越工程人才、卓越法治人才、卓越新聞人才、卓越醫生、卓越農林人才、卓越教師以及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即拔尖人才)培養教育計劃升級版,推動人才培養能力的提升。
1.示範引領,服務“三個一流、七個中國”建設
教育部要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版,建設一批一流本科、一流專業,一流人才培養示範引領基地,服務于競争力中國、健康中國、幸福中國、法治中國、形象中國、教育中國、科學中國建設,為實現國家實力的全面躍升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做出曆史性的貢獻。
第一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服務競争力中國。高等工程教育要着力于提高國家發展硬實力,要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站在世界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潮頭,支持、引領新經濟。“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已經啟動實施八年,需要進一步升級。世界科技和産業發展也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提出建設發展新工科的要求。新工科包括建設新的工科專業和體現工科的新要求。希望用十年的時間,使我國的高等工程教育率先進入世界高等教育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陣,并且位于前列。
第二是“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服務健康中國。樹立“大健康”理念,堅持醫教協同、德能為要;推進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分類推進卓越醫生(中醫)培養。一是要培養卓越的全科醫生和卓越的專科醫生。培養卓越的全科醫生指的是要為基層、為三級診療培養一批會看各種普通病的醫生。二是要培養一批創新型、具有國際水平的專科醫生。全國醫學教育改革發展工作會議是第一次就醫學教育改革發展工作召開的高規格、高層次、大規模會議,也是第一次以國務院辦公廳名義就醫學教育改革發展這一專項工作出台文件。
第三是“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服務幸福中國。習近平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需要卓越農林人才。要深化農科教結合,以現代生物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林專業,為生态文明、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第四是“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服務法治中國。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5月到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強調,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培養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前一段時間中央政法委和教育部制定了一個計劃,準備把原先的“雙千計劃”改為“雙萬計劃”:一萬名法官、檢察官交換到大學來,而且是讓臨近退休的高級法官、高級檢察官到大學全職工作;一萬名法學教師到法治實務部門挂實職。中央政法委已經原則上同意了該計劃,現在仍在進一步征求意見。該計劃如果能夠實現,将是“卓越計劃”2.0版的第一個實質性突破。
第五是“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服務形象中國。卓越新聞人才要會講中國故事,要有講好中國故事的本領。我們要培養的是全媒體型人才,不僅僅要懂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還要懂新媒體、自媒體,會使用國際上能夠接受的方式、技術來講好中國故事。新聞傳播人才非常重要,是黨的喉舌,是人民的喉舌。中宣部和教育部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擴大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培養全媒體型後備人才,培養黨和國家的代言人、意識形态鬥争的主力軍、積極向上輿論氛圍的引導者。按照這一計劃,各大媒體都要接收我們的學生實習,各大媒體的頂級人物也都要到大學任教。新聞傳播人才要有實戰經驗,能勝任一線的工作。
第六是“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服務教育中國。中國隻有重視教育才能有未來,才能赢得未來。沒有卓越教師,我們的教育就不能赢得未來,不能領跑未來。
第七是“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服務科學中國。要為國家戰略發展培養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要推進“一制三化”(導師制、國際化、小班化、個性化),擴大實施範圍;要促進學術領軍人才持續成長,提高基礎學科人才全球競争力。培養基礎學科人才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定力。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的培養方面應該先為人才立規矩、提供條件,為天才留空間,讓學生自由發展。
2.推進公平,服務“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
高等教育要主動服務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搭高平台,做好示範引領,包括多措并舉實施“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對口支援西部高校計劃”
等。通過“一省一校”14所學校建高峰、“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建高原、103所學校對口支援西部高校等項目,整體提升中西部高校的辦學水平。我們的目标是要從目前的“輸血”向今後的“造血”轉變,強化辦學特色,在國家主體功能區的戰略下辦各具特色的西部高校,面向區域經濟社會需求培養一流人才,解決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3.優化結構,服務普及化高等教育多樣化質量要求
近期,高教司将提請教育部黨組研究通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高等學校專業建設國家标準。這個國家标準包括92個專業大類的587個專業,涉及56
000個專業點,覆蓋中國高等學校所有專業和專業類。目的是加快現有專業的改造升級,積極設置前沿和緊缺學科專業,提前布局培養引領未來技術和産業發展的人才,培養各種類型的高素質人才。
4.推進融合,服務高等教育“變軌超車”跨越式發展
要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實現高等教育教學領域的“變軌超車”計劃,推動在線開放課程、虛拟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創新教育形态、豐富教學資源、重塑教學流程;推進教學管理系統現代化,優化管理手段。有關内容下文将專門闡述。
5.鼓勵創新,實施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燎原計劃”
創新創業教育計劃體現在四個“新”上:一是新時期大學素質教育的新突破,實現知識教育、能力培養、素質養成的有機結合。二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實現以創新支持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三是當代大學生綻放自我、展現風采、服務國家的新平台,增強學生敢于探索、敢于冒險、敢于成功的精神和能力。四是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貢獻的新經驗。“燎原計劃”的定位是要用創新創業大賽來實現突破,由從業就業教育向以創新支持創業、用創業帶動就業的新模式轉變。世界發達國家創新創業畢業率是1.6%,中國是3%,中國近兩倍于世界發達國家。英國和歐盟不久前在内部通報稱,中國的大學生已經領跑未來,成為世界新一代創新創業的領軍人才,評價非常高。習近平總書記對“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非常重視,他在給參賽的“青年紅色築夢之旅”同學的重要回信中說:“希望你們紮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幹,在艱苦奮鬥中錘煉意志品質,在億萬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進行的偉大奮鬥中實現人生價值,用青春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曆史的華彩篇章”。第三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有2 241所學校參賽,參賽項目約33萬個,150萬大學生參加了校賽、省賽、複賽。今年還特别設計了國際賽道,幾十個國家的幾百個大學團隊,參與國際賽道的比賽。我國香港和澳門地區的高校獲得了獎牌。大賽帶動了各級各類高校的各類學生積極投身創新創業活動,學生熱情空前高漲、勢如潮湧。大賽已成為覆蓋全國所有高校、面向全體高校學生、影響重大的賽事活動之一,成為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載體、促進高校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平台和推動産學研用結合的關鍵紐帶。我們将持續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為重大契機,推動“雙創”教育進入新階段:一抓“雙創”體系建設,包括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實踐環節、制度創新;二抓關鍵環節突破,包括建設19個國家“雙創”基地、200個“雙創”示範校、萬人導師庫;三抓環境氛圍營造,推動教育界、科技界、産業界、金融投資機構協同育人;四抓大賽組織策劃,第四屆大賽拟轉戰“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在福建舉辦。
6.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質量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質量文化是促進大學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的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一所大學如果沒有紮根于大學文化裡的質量文化,就不是一所成熟的大學。要推動高校建立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質量文化,将質量價值觀落實到教育教學各環節,将質量要求内化為全校師生的共同價值追求和自覺行為。文化有制度層面的文化和精神層面的文化,還有大家認同的價值文化。如果這種質量文化融入一所學校的基因裡,這所學校就能獲得長久、持續的發展。在寫好教育“奮進之筆”行動計劃中,打赢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攻堅戰的一項重要内容,就是要建設大學質量文化。
三、本科教學的“喜”與“憂”
今年我們發布的《中國高等學校本科質量報告》副标題就是“離一流本科教育有多遠”。該報告對本科教學作了三個方面的總結。
第一,教學條件大盤點。
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本科教學經費占教育經費三分之一,日常教學得到了比較好的保障:建築用房面積普遍擴大,辦學空間得到根本改善;固定資産總值增幅明顯,但教學儀器設備所占比重偏小;教室數量滿足教學要求,但是教室設計理念比較傳統,基本上還是“滿堂灌”式的教室;圖書文獻基本滿足要求,但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的空間比較有限;高校校園網絡發展迅速,但網絡學習資源相對不足。教學條件建設方面的難題有三:生均水平低,内涵建設亟待充實;信息化水平落後,不能有效支撐教育教學改革;理念滞後,“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沒有在教學條件中得到充分體現。
第二,師資隊伍知多少。
教師數量持續增長,生師比達到合格要求;教師學曆水平不斷提高,研究生學曆教師比例超過一半;教師職稱結構不斷優化,中高級職稱占據較大比例;教師隊伍年輕化,青年教師成為主力軍;學緣結構漸趨合理,但具有海外經曆的比例偏小,高層次人才總規模偏小,不同類型高校分布不平衡。師資隊伍方面的問題表現為:生師比偏高;師資隊伍增長速度低于在校生增長速度;師資隊伍結構亟待優化,特别是教學水平亟待提高。教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要把教學技能、教學方法當成一門學問來研究。
第三,課堂教學說喜憂。
近年來,我們加強課程頂層設計,重視教學内容與課程體系改革;加大課程開發力度,課程資源滿足最基本教學需求;鞏固教授上課制度,引導教師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學;加強課程師資配備,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的教師梯隊;聚焦課堂教學質量,推動課程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強化課堂質量評估,建立了切實有效的評價機制。面對個性化學習需求對大班上課提出的挑戰,面對信息化技術變革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挑戰,面對“以學生為中心”對傳統教學方法的挑戰,我國高校傳統課堂教學短闆依然明顯。課堂教學短闆的問題不解決,我們的本科教學就沒有希望。
四、本科教學的“變軌超車”計劃
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主陣地。
有專家分析,課堂教學可以分五重境界。最低一重境界是安靜(Silence),這樣的課堂無比“安靜”,老師在拼命地講,學生在吃、在睡、在玩手機,師生互不相擾。在我們大學,這樣的課堂不少,新建本科院校有,普通本科院校有,“211工程”高校有,“985工程”高校有,現在的“雙一流”建設高校也有。第二重境界是回答(Answer),在課堂上學生與老師有簡單互動,但隻停留于回答Yes或No。第三重境界是對話(Dialogue),老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有一定交流和互動。第四重境界是批判(Critical),學生與老師之間不僅有交流、有對話,學生還會對老師所講的有質疑。第五重境界是争辯(Debate),學生對老師所講的不僅有所謂的批評、質疑,師生間還有争辯。我前一段時間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矶分校,見到了其分管評估的校長。他們告訴我,美國大學課堂沒有中國那麼安靜,大學生雖也有吃東西的,有進進出出的,但是師生之間的質疑和争辯很常見。我國大學課堂上安靜和互動常見,質疑和争辯極少。一流的本科應該有一流的課堂教學。
教育改變人生,網絡改變教育。“互聯網+”思維改變了許多行業,改變了生産、生活。互聯網+教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将引發更為深刻的教與學的變革。
慕課,即我們說的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正在成為世界各國争奪教育主導權、話語權的重要陣地和焦點領域,并日益成為争奪教育對象、價值輸出的重要載體。美國、法國、俄羅斯、以色列、馬來西亞、印度等國政府都在大力推進慕課建設。沒有硝煙的戰争已經開始,現在就必須主動才能赢得未來。這件事我們起步不晚,2013年我國高水平大學的慕課就開始陸續上線。2015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為此做了很多開拓性的工作。到目前為止,我國高校建設的慕課總數已達3 200門,參與課程建設的教師超過3萬名,平台注冊用戶總數已超過2200萬,其中學生用戶總數超過1100萬,選課總人次保守估計達到5500萬,超過600萬人次的大學生獲得了慕課的學分。中美兩國已走在慕課建設最前沿。美國慕課建設起步早,國際化程度高。但是中國有制度優勢,現在我國慕課的總量超過美國将近900門,位居世界第一。我們的本土應用規模快速擴大,比較優勢日益顯現。我國的慕課既有一定國際視野,中國特色也很鮮明。要鼓勵高水平大學積極參與慕課的國際競争,增強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在我國,建設慕課也是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即将實施本科教學的“變軌超車”計劃,以慕課建設與應用為抓手,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改變課堂教學,共享教育很重要。老師提高水平不是一時的,是慢變量。中西部高校要提高質量、達到東部的水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線上線下結合可以讓教育得到改變,可以快速發展,可以“變軌超車”。“彎道超車”是在體制内跑,“變軌超車”是開辟另一條路徑,是革命性變化。
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成為破解“上好大學難”的重要抓手。我們要上“好”課,教師要建“好”課,還要用“好”課;學生要學“好”課,不是學“水”課。好的慕課有名師、名課、名校的元素。
慕課正在引發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重構,課程結構、教學内容、教學方式方法、手段的變革已勢在必行。好的慕課要以學生學為主,“90後”“00後”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對互聯網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慕課很容易為他們所接受。建慕課,要求教師進行課程重構,剛開始時要投入很多精力、時間、經費。現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師能不能建好課、用好課。用慕課,要求教師進行創新型教學設計,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混合式教學和翻轉課堂都要真正大規模用于學校的教學。應該加快建設,引領教與學的深刻變革。好課就是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要面向所有的學生,而不是隻面向一部分好學生。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要從形式的改變轉變為方法的變革,要從技術輔助手段轉變為交織交融,要從簡單結合物理變化轉變為發生化學反應。這就是說,把線上線下教育的深度融合變成一種真正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技術、教學方式、教學模式的變革,這是真正的革命性變化。今年底明年初,教育部将啟動“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認定工作,以此為契機,以全面推進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為抓手,以教育技術現代化助推高等教育現代化,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掀起一場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改革和教學變革,實現高等教育發展的“變軌超車”。我們将在全世界首次以國家的名義推出500門左右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目的就是發出強烈信号,要在世界上領跑,要制訂國際标準,要把中國課程建設的标準向全世界開放。到2020年,我國将推出3 00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讓“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課程真正領跑全世界,在下一輪競争中占據主動權。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本”,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根”。十多年前,世界一流大學通過自省,開始“回歸”本科教育。中國當下正在實施的“雙一流”建設,其魂、其根、其本也是一流人才培養。一流本科、一流專業、一流人才,是我們的一流大學和高等教育強國的根和本。我國高等教育在新時代再出發,要吹響集結号,就是要把建設一流本科、做強一流專業、培養一流人才這個旗幟高高舉起,讓中國的高等教育能夠走得更快,飛得更高!
(原載《中國大學教學》2017年第11期)